仿佛在翻阅一本相册,每一张照片都能在一个特定的时刻,以最纯粹的情感,激起回忆。那种感觉,该怎么形容呢……像在时代的尘埃面前,留下了一点儿痕迹。他知道明天依旧会重复昨日的忙碌,但生活永不停歇。
《群星闪耀时》的伊始,李现带着行李箱和一本书,登上了一趟火车。沿途经过无数道岔,驶向最终的目标,像极了人生路径的选择。上车之前,他是军政部次长的二公子华桢,海军优秀学员,一个月后将赴远洋学习。下车之后,他改名向远生,进入一家破落警察所,开启了全新的故事。
这出年代戏,有着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。它的开场更像刑侦剧,一户人家的凶杀案,一个伪装成警察的凶手,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,充满悬疑气息。徐徐开展的篇章中,华桢身份的转换,带来一系列“开金手指”的亮点,同时也埋伏下隐患。初读剧本的时候,李现就被这独特的开头吸引了。
李现说:“华桢时期的他,更多是一种‘理想主义’的环境。他有优渥的家庭,宠爱自己的大哥;在海军学校训练多年,仕途坦荡,过着规划中的生活。他坚信以自己的方式能抗日救国,成为向远生后,他有了过命兄弟、战友和恋人,也在茫茫黑夜里,找到了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。”
角色前后的“反差感”,是精彩的一大看点。出场的时候,他穿着熨帖西装,白衣白裤,纤尘不染;来到上海,住在租界的小公寓,每天左刀右叉,面包、牛排地吃着。他入职了小警局“四所”,是一个狭小老旧的小院,所长心无大志,成日给警员洗菜做饭,逗弄鹦鹉。随着剧情的推进,他又来到女警员骆珉敏的家——深藏在巷弄里的老房子,姐妹俩鸡吵鹅斗,一家人彼此温暖。
“四所中底层警员的变化成长,和骆珉敏家中温馨的、打打闹闹的氛围,让向远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,更真实的样貌。”那是值得守护的日常,是宝贵的烟火人间,是革命者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。剧组的美术用心、细腻、考究,向远生出现的商业街和小巷子,有照相馆、小食店、裁缝铺、茶室、米店,有对着一篮鸡蛋贪小便宜的街坊,还有推着小车煮面、包饺子谋生的人。《群星闪耀时》拥有充满时代气息的街景,有真实的、能踏入的空间。这和每天对着假景片是截然不同的感觉。
拍摄中的每一天,李现都能感觉到:“所有的工种,也在为他们热爱的事业奋斗,在他们的夜空中闪耀。”就像本剧的片名——它来自茨威格的书籍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,也被译作《人类的选择时刻》。当向远生拿回辞呈,搬离公寓,跟随队长陈浩住进一处充满叫卖声与泥土气的陋巷后,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
“向远生的人生轨迹变化,也很像现实生活中‘不断寻找’的我们。带着最初的理想步入一个世界,从未经风雨,到遇见许多事、认识许多人后,才真正发现自己想要的和为之奋斗的”。就像书里写的,“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,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一生的使命”,这种对未来明确的坚定,同样打动了李现,让他拥有了力量。
和以往的很多戏不同,《群星闪耀时》有大量动作戏。李现有多年的健身习惯,也接触过拳击,拍动作戏很容易上手,但也有需要学习的部分,“比如动作力度和连贯性的处理,如何让眼神表现更到位,在掌握了动作要领之后,还要琢磨如何在打戏中表达不同场景下的情感,这是我觉得比较难的一点。每个指导老师的样式和风格也一样,我总有一种‘打戏知识库更新了’的感觉。”
在央视八套播出的《春色寄情人》中,李现也在拍摄时学了新技能。他饰演的陈麦冬是一名遗体整容师,刚接到这个项目时,他就非常重视,和编剧进行了“从务虚到务实的探讨”,向不同城市、不同年龄的殡仪师请教,学习了完整的操作流程。“从洗头、按摩,到穿衣、调整,这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。”
前期的陈麦冬,用李现的话说,有点“事业型人格”,专注于工作,也因为工作改变了很多生活习惯。“他不加别人的微信,因为家属并不希望再见面;从不主动与人握手,毕竟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;也不饮酒,因为要值班或随时保持待命。”他对很多事看淡,就连穿的衣服也是暗色调的,但他还是会陪逝者家属等一个他们相信的“灵魂回来”的时间,始终保留内心柔软的部分。
职业元素之外,李现也不断揣摩人物心理。陈麦冬成长在单亲家庭,父母只存在于电话里,奶奶是唯一的至亲。“这样的家庭构成,对我来说不陌生,因为人物关系和谢之遥有一点儿像,都是父母联系得少、常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。”两个角色的不同之处,在于陈麦冬有更为深刻的生死观。
陈麦冬和师父的几场戏,让人物变得更丰满了,补充了他为何从暴裂的少年转变成为殡仪师。师父曾对他说:“人而为人,只能节哀。”这让他比常人更为理智冷静,也因此能说出“人生无常,谁也不要为了谁牺牲;有些人和事不能奢求,该离开的总会离开”这样的话。
一个如此冰冷的陈麦冬,遇到了热烈如火的庄洁,内心的冰冷被融化了。“他学会爱,也表达爱,有了更温暖的人情味和色彩。”李现说,无论是观众视角,还是演员视角,都会从中感受到温暖。“可能有人正过着朝九晚五、看不到头的日子,也没有遇到爱情,希望这部温情的作品能带给人内心的抚慰。”
戏里他常常骑一辆摩托车,这是“承载剧情和爱情”的重要道具。戏外的李现也挺喜欢骑摩托车和电动车,方便快捷、不堵车,吹着风的感觉也很舒服。“现在又是春天了,天气好的时候,我有机会就想骑骑车、兜兜风,既是一个运动方式,也能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,在大自然中获得纾解。”
他最近一次去影院是看《沙丘2》,导演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维伦纽瓦,特地选了一场IMAX,享受三个小时的沉浸体验。看电影是李现的主要放松方式,也是业务学习和拓展。去年看了布兰切特的新片《塔尔》,还有盖里奇的《盟约》。“我会关注入围奖项的新片,还有大家都说好的作品,了解最新的审美趋势。”
电影像一个容器,存储了他很多记忆。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,看过很多露天电影,那时候社区经常组织,一到放映日,早早写完作业,拿着马扎出去看。那段时间,他看了很多黑白老电影,至今印象深刻。“我之前还想过尝试做露天电影的公益放映,涉及到版权的原因,最后没有落地。”
考上电影学院的时候,学校的口号已经从“梦开始的地方”,改成了“电影工作者的摇篮”。李现觉得,改得挺好,让大家不要总做明星梦,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,热爱并且投入。他入行的第一部作品,正是文艺片《万箭穿心》,与演员焦刚、颜丙燕对戏。“起初是慢慢参与、感受,到后来接触了更多电影项目。电影是我从事演员职业的开始和梦想,它也会一直陪伴我走下去。”
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,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站发布,可与本网站联系并提交书面通知,本网站可立即将其删除。